探讨移动医疗 目标无需太长远
2012-08-01 15:52:13 来源:雷锋网 点击:1445
【哔哥哔特导读】在智能手机普及以前,手机和医疗最大的关系大概是手机辐射会多影响人的健康,不过随着手机功能完善,各种医疗应用的发布,让现在的手机也可以是人身健康的另一重保障,医疗健康应用已经是现在最有前景的应用领域之一,雷锋实验室,就来探讨一下移动医疗的各种可能性。
摘要: 在智能手机普及以前,手机和医疗最大的关系大概是手机辐射会多影响人的健康,不过随着手机功能完善,各种医疗应用的发布,让现在的手机也可以是人身健康的另一重保障,医疗健康应用已经是现在最有前景的应用领域之一,雷锋实验室,就来探讨一下移动医疗的各种可能性。
在智能手机普及以前,手机和医疗最大的关系大概是手机辐射会多影响人的健康,不过随着手机功能完善,各种医疗应用的发布,让现在的手机也可以是人身健康的另一重保障,医疗健康应用已经是现在最有前景的应用领域之一,雷锋实验室,就来探讨一下移动医疗的各种可能性。
移动互联网对健康产业的影响有多大?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覆盖人群越来越庞大,健康医疗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越来越多的移动信息化产品嵌入医疗行业中。
手机如何应用于医疗?
相信看医生的经历大家都不陌生,一般来说百姓获得医疗救助的过程不外乎以下几步:1.感到不舒服->2.忍耐->3寻找医院->4挂号->5看诊->6治疗(无论是吃药手术还是调理)->7.痊愈。根据病情的轻重的不同,则会出现跳过或者是重复某些步骤的情况,小感冒忍几天就直接痊愈了,一些重症则需要反复4到6的流程.不过总的来说,一个医疗应用能满足的功能总不会跳出这个流程之外。而一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功能再强大,也没有办法代替药物和医生治疗病人,所以医疗应用能参与的流程也只有2-5这几步,如果要做个医疗应用,就要考虑怎么让手机实现或者优化这些流程。
一步步进行分解,在忍耐这流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病状并不严重,需要一些缓解的手段,让患者可以撑到痊愈,或者病情很严重,需要一些急救和缓解的手段让病人能撑到获得治疗,手机能为病人做的,就是提供病人需要的急救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指导,结合现在手机的表现能力,除了一般的图片和文字讲解,还可以显示人体的3D模式和视频语音进行更高效的讲解。而在未来最理想的设计应该和Google Glass相关,号称能共享视觉的这款设备应该能在为用户提供最贴合实际情况的急救指导。
接下来,寻找医院则更直观,无论是突发的状况需要寻找药店,还是在陌生的城市找不到医院,在这个阶段用户需要的都是附近的相关位置信息,只要利用手机的定位功能设计为药房及医院信息的LBS功能即可,因此这类功能更适合潜入其他应用中作为一个辅助功能,而不是单一作为一个应用。,不过这类信息一般的地图应用也可以搜索到,因此这类功能很容易变得鸡肋,开发者应该把目光定位在更简单的操作和更精准详细的分类,如何让患者在受伤,不舒服等身体异常的状况,用最简单的的操作还能最快速的搜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才是它体现价值的地。
挂号到看诊之间的阶段,在现实中是最花时间却最没意义的,患者排队填表挂号,然后寻找合适的科室再次排队,对于一些简单的常见病症,为了十几分钟的填表和医生看诊时间,而患者则不得不把数倍至十几倍的时间在医院中徘徊及排队等待上,效率实在太低,虽然这个阶段需要医院和患者的配合,不过其实说到底也只是医院需要知道这个有病人来,而病人则需要告知医院已经到了医院而已,约见一个医生其实和约炮也没太大区别,只是治疗有更明显的利益交换和供需关系,而且由于往往会1个医生对N个病人的关系的建立,需要增加一个时间安排的步骤而已。
看诊的阶段,现在有两种发展方向,其一是用APP实现电子病历,展示检查数据等各种在看诊过程中辅助医生和病人交流的功能,不过医院这块圣地里的流程大多是一般创业者无法踏足的,所以一般创业者还是倾向于第二种做法:开发一个能完成远程看诊的应用,但是看诊的流程并不容易通过应用实现,即使相对流程相对简单的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四个阶段也会因为手机无法代替老中医的手指而无法完成,更别说手机也无法代替西医听诊器,抽血,体温计等各种仪器,即使是简单的感冒喉咙痛,每次看医生的时候至少还是要咳嗽两声给医生听才能确诊。用手机解决所有看诊的麻烦以现在的技术而言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而已。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例如心理,皮肤,或者一些不太严重的跌打损伤,应该可以通过视频聊天进行诊断,专注于在这些方面发展做一些功能相对单一的医疗应用,应该是不错的出路。
不过说到底,这些都只是空想,那么现有的应用,在这四个阶段,实际开发出的成品功能又是怎样的呢?
[#page#]
医药百科类应用:病前翻书不靠谱,翻手机吧
坦白说,原本并不看好急救技术,用药辅助等百科类应用,科技虽然发达,但是还没有到达黑客帝国那种通过传输资料就可以瞬间让人学会各种技能的地步,所以对于只通过一个应用,就能把一个普通人变成急救护理的高手或者合格的药剂师的这种想法还是不太靠谱。不过我猜对了开头,并没有猜对结局,现在这类应用的发展还算是比较靠谱的。国内的这类应用,急救的以现场急救指南为例,用药则以家庭用药助手为例。
在内容上对现场急救指南这款应用也不能做更多要求了,除了囊括了简单的蚊叮虫咬到各种致命损伤的急救知识,还包括了各个国家的各种问题的求救电话,以及快速向附近的用户发求救信息的功能,不过即使这样的一款全面的应用,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表现形式太差,应用里所有的知识以文字为主配上简单的配图进行说明,如果以课本或者百科来说,这样的形式也许已经足够,不过对一款智能手机应用来说,这样的形式虽然在真正面临紧急情况时并不够清晰便于快速理解,而智能手机的性能可以使用更好的方式去进行进行表现,3D模型,视频,语音等各种方式更直观的方式指导,而相信最终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能够利用接近google Glass的视屏共享功能实现的临场指导,直到达到那个目标前,这类功能的应用还是有待改进的状态。
和应用的名字一样,家庭用药助手是一款关于用药辅助的应用,除了药店地图导航。剩下的功能可以组合成一个药物说明书的百科,用户可以通过,条形码,症状,名称等各种关联条件去查询自己在用或者需要用的药品的资料,由于一般购买的药物往往包装都有说明书,所以这类应用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查询医院给病人开的药物的资料,这也代表了这类应用的发展的本质在于医院缺乏公信力。虽然寄望通过一个应用就立刻变成药剂师的想法是不靠谱的,不过由于透明度的提高,现代人也发现身边的医疗事故越来越多,所以专业的医生也未必靠谱,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着想,既然不能完全相信医生,用户自然更倾向于靠其他方式去多增加一些保障。
而从这个定位看的话,用药助手的设计就多少有些多余的功能,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首先,价格比对是一个相对鸡肋的功能,虽然一般购买商品,顾客往往喜欢货比三家挑出最物美价廉的一家,不过对于药物来说,相信大多人比起价格更关注疗效和安全性,而除了保健品之外,一般够买药物都是应急,而在那种情况下,用户对价格的关注度更低,更不会乐意为此多跑一趟,而和这个需要大量数据但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功能相比,更应该把显示这些药品的相关新闻,让用户可以选出真正放心的药物,对用户的帮助更大。另一方面,药品中相关药品的功能不应该倾向于名字相近的药物,而是应该显示效果相近,或者不能同时服用的药物。虽然部分说明中会有这一部分,但是通过这才是病人最重视的部分,凸显这方面的信息才是比较合理的设计。
无论是急救还是用药类的应用,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的定位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你无法指望他们能真正代替真正的急救指导和医疗诊断,但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却有一定收藏价值。除了需要清楚这个“万年绿叶”的自我定位,想开发这类应用的开发者应该还要清楚自己定位的目标人群究竟是急还是缓,急救应用自然是面向需求急切的用户,所以设计要尽量清晰,操作要简单,讲解要越扼要越好,而用药则相对较缓,内容要尽量详细,为此让操作变得相对复杂也可以。
[#page#]
预约医生:国内创业者无法踏足的禁区?
在网上挂号的领域,最成功的例子是ZocDoc,融资过亿,而市值也近十亿,它的运营模式国内比较难执行,仅向医生的注册进行收费这点国内就比较难推行,因为除了某些引起群众不满的灰色收入,国内医生的个人收入并不受病人的数量影响,而且实际上按照国内现在的医院情况医生根本就不用担心病人数量的问题,不过个人觉得它的运营模式并非它成功的最大原因,而是在它的功能和设计上,整体流程并不复杂:医生提供自己的日程表,用户填写个人资料后和需求后,网站会根据医生的日程将合适的医生排列显示,确定预约之后只要病人能按时到达医院就可以了。在流程上,和现实中的挂号行为相比,这个过程最大的特点其实在于把医生和病人放在对等的位置。病人可以看到适合的医生列表去选择,而不是去特意去配合医生的时间,给用户的感觉自然更全面也更方便。
那么国内的在线预约应用又与之相差在哪里呢?在起步上,国内的门槛要比国外高很多,在国内医生资源属于国内,一般预约医生的手段还是要通过医院进行正式挂号才行,而通过网上进行挂号的接口资源是要“招标”获得的,不是创业公司能获得的,而且这个资源还是以城市区分的,至少搜索到的网上挂号应用都是如此。所以受地域限制,能比较靠谱的测试的也只有由中国移动开发的《预约挂号》了。
这个挂号应用在功能上包括了预约挂号、医院资料介绍、就医指导。不过虽然五脏俱全,这些功能都有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很有欠缺。先说预约,和ZocDoc相比,这个在线挂号的功能就是一个简单的现实挂号的翻版,选择医院->选择科室->选择医生->选择时间,病人无法查看多个医院的医生情况并从中选择时间合适的医生,如果最后一步才发现时间不合适,那样还要返回到第一步重新选起,比较不方便,还是参考ZocDoc科室和医生优于医院的做法更合适。
其次就医指导无法使用症状来筛选病症,这使就医指导失去了本身的价值而成为了医学院学生用来作弊的医疗百科,指导的重点在于病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症状了解自己应该去挂哪个科室的门诊,而即使缺乏医疗常识的病人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自己的症状,其实也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让病人表达,例如直接通过一个点击一个3D人体模型的位置来表达自己感到疼痛的区域,而应用则会显示可能相关的病症,(类似春雨掌上医生的症状自查),这样更直观的做法才是病人所需要的吧。
而最后最大的不足则是使用移动手机号码的登录方式,虽然移动开发的产品便利于自己的用户无可厚非,不过作为带有公益性质应用而言还是觉得用其他不需要任何门槛的方式更好,例如通过实名注册的个人账号。也一样可以防止黄牛的问题。
虽然由于门槛问题,在线挂号这类应用貌似没有创业者插足的余地,以上说的不足也只能看现在的挂号应用是否肯用心去改进,不过约见医生这个领域就真的没办法让创业团队插足么?
其实不然,首先认清的一点是,看病不一定需要在医院,虽然有业者认为只有在医院的各种检查设备资源下才能获得最准确负责的诊断,不过其实一般肯通过网上挂号预约而没有立刻冲去急诊室的都不是重病,而现在医院感冒发烧都要做抽血、心电图等各种检查的做法也只会增加病人的不满而已,而即使真的需要做额外的身体检查,更讨厌的情况是在经历一系列的挂号排队等待花了半天时间见到医生之后才得到第二天去做这种让人感到丧气的结果。
所以即使在医院外见医生仅能得到简单的咨询和小病的诊断,对病人来说还是有利的。而对于医生来说,国内的医生收入并不高,而如果支持在下班时间看诊的话,理智的病人其实会乐于付出更多的门诊费,因为要在工作时间请假看诊的话,扣除的工资反而会更多,因此对医生来说,能在下班时间约见病人应该也是有利的。
那么,要怎么做呢?其实个人感觉最接近的就是陌生人交友应用和Zarrly那种许愿求帮助应用,和第一种接近的地方在于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生理需要而存在的,而和第二种接近的地方在于,大可以把看病当做是一种普通的技能,只要多设一个门槛来对参与的医生进行技能资格认证,基本和“许愿”的应用区别不大,而付费方式虽然值得讨论,但是并不是无法解决,相信性本善的话,面谈交易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不知道这样的“病医”交友应用,有没有开发者有兴趣呢?
[#page#]
历史长久但未必能长久发展的远程诊断
远程诊断并不是一项新兴服务,自2000年中早期开始,美国就出现了一批专门致力于通过电话和视频聊天会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医疗服务咨询的公司,如Teledoc和American Well。而在移动化热潮来临之后,不少创业公司也加入到这个领域,例如在本站种《5家涉足远程医疗服务的创业公司》中介绍的Ringadoc、Direct Dermatology、HealthTap、 BreakThrough和 Sherpaa。这类应用开始由广度向精度发展,上述的5家创业公司中三家是以本地化、专治皮肤科、专治心理疾病为卖点,对于用户来说,能省下浪费在路上和排好的时间自然是喜闻乐见的,更别论皮肤科和心理疾病这两类问题,多少会让病人炜疾忌医,更乐于在家就解决。
而国内这类应用的发展,相比之下定位就高很多,无论是春雨掌上医生,好大夫在线,还是快速问医生,这类知名的应用定位都是面向所有患者的问题,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
先说春雨掌上医生,和诊治相关的功能主要是症状自查和咨询医生两部分,症状自查可以通过点击一个简单的人体模型图的身体部位,筛选相关症状,并找到这些症状相关病症的资料,咨询医生则是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和图片向医生提问求解答。虽然在急救和预约应用都有提到使用人体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思路,不过在春雨掌上医生中的使用方式明显不是好例子:这种表达方式最大的作用应该在于减少交流的误差而不是自查,即使能提高自查的准确性,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病人来说,错误率稍低也于事无补,更别论在点击完部位之后出现的症状列表则是一堆医学症状学名,用户更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症状情况。而在咨询方面其实也有些多余的功能,例如还包括医院诊断和处方这类选项的图片,如果自认为能否定医院面诊的诊断,超越医院医疗的效果,未免太自满了点。每天只有200个号的问答数量更是让人无力吐槽,这个号比小米手机都难抢,无视吧。
好大夫在线和快速问医生则比较接近,病人通过文字和医生进行交流,对于病人来说,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一般病人能通过文字表达清楚或者医生能通过一段文字说明解决方法的,一般都是不用去看医生自己买药都能解决的。到头来还是以预约面诊结束为主。
不过说到底,即使医生面诊也不能就一个办公室里快速的给出诊断结果,更别论远程医疗了,与其指望提高各种技术能力,提高应用对所有不同病症患者1%的价值,还不如让应用专注于即使远程也能100%诊断的病例,例如简单的病痛外伤、皮肤病、心理问题这些通过图片视频或者文字语音都能给与患者有价值的帮助的病例。无论是对医生还是对患者来说,这样的应用反而更能体现应用本身的价值。
总结
单说未来移动医疗的可能性,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当我想去医院看医生的时候,只要掏出手机,打开两个应用,用摄像头扫描一下瞳孔,用触屏感受下脉搏的震 动,加上云服务器的电子病历及让医生通过Google Glass 直接看到我并与我交流,让远在天边的医生也能立刻知道我的所有身体状况并给予我所需要的所有医疗帮助。但是,如果单论现在移动医疗的可能性,无论是在医疗相 关的哪个环节,我相信还是把定位放在仅仅辅助的定位更好。目标不需要看的太远,就和医疗本身一样,能够增加一点点的帮助,对于患者来说,也都是好的。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当前移动医疗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传统医疗正在逐步向智慧医疗过渡。临床医疗管理、院内药品物流统计以及护士站医疗系统的构建作为医疗管理系统中信息量最为集中、工作内容最为繁琐的部分,其信息化、可视化管理尤其重要。
互联网医疗平台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多种功能的移动医疗正在颠覆传统的就医模式,试图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方便百姓就医提供多种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移动医疗APP的数量已经突破2000款。
随着NFC技术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 Android手机的普及,移动医疗将成为改善目前就医状况的一种良好方式。将NFC技术与Android平台相结合,将其应用于移动医疗中,构建移动医疗导医平台。
看病不用去医院挂号诊治,不用担心自己的主治医师是否权威,不用为自己疾病有心理负担,还能跟其他患者互相交流……移动医疗的出现让这一切成为现实。可以说移动医疗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看病”的传统生活方式,将公众引入一种更为先进、轻松和便捷的就诊模式。
数据显示,我国移动医疗已从2011年的15.8亿激增至2014年的30亿,短短三年,同比增长达到89.9%。据此态势,行内人士预测:2015年预计市场规模可达到45亿元,2016年规模将显著增长至80亿元,预计2017年这一规模将达到130亿元。在此背景下,各行业巨头大佬纷纷牵手涌入移动医疗市场。
各种先进技术正在推动着移动医疗服务方面的创新,而那些激动人心的诊断与监护用远程医疗与电子医疗设备则可以使医师们以更加高效的方式与越来越多的人员进行沟通,即使患者位于世界各地的偏远处也可实现。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