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利润缩水 夜视监控救赎仍靠新技术
2013-01-28 11:51:34 来源:中关村在线 点击:1653
摘要: 如今,红外灯已经成为安防监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尽管当前的低照度监控摄像机的传感器已经几近完美,而红外灯在工作过屡屡爆出稳定性弊端的信息,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红外摄像机在夜视监控中的应用前景,而是依然占据着整个夜视应用市场的主流。
如今,红外灯已经成为安防监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尽管当前的低照度监控摄像机的传感器已经几近完美,而红外灯在工作过屡屡爆出稳定性弊端的信息,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红外摄像机在夜视监控中的应用前景,而是依然占据着整个夜视应用市场的主流。
其实说起安防监控对于红外灯的应用,可以说已经有着不短的时间了,从作为监控领域中最为初级的夜视监控应对模式,红外式摄像机也在应用中不断的实现着功能上的完善。但是,它的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却并没有因此而消散,而随着这些年监控领域利润的不断缩水,一些长久暗藏的技术缺陷更是在节俭成本的理念下爆发,不禁在让用户享受夜视监控的同时,也背上了更多的养护烦恼。
红外监控的那些烦心事儿
其实说起红外监控的弊端,可能在用户看来是众说纷纭,不过真从大方面来看的话,无非集中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散热与防水的缺陷
其实要说到红外监控的弊端,恐怕散热的问题会在大家的怨声中首当其冲。的确,在红外监控带来的诸多麻烦中,散热的问题可以说是红外监控摄像有史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一直难以得到最佳解决方案的一个"遗留问题"。
在我们的应用中,寿命短几乎是所有用户对于红外摄像机一个公认的印象。其实对于红外摄像机来说,它的命短并非是因为什么设备本身的质量问题,而罪魁祸首无疑就是这个多出来的红外灯。在工作中,LED消耗的电能一部分转换为有效的光能量,一部分则转换为热能,当然,这些热量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对产生的热能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处置。当红外灯产生的热量过多,但是却又没有适当的进行降温时,就会直接加速灯泡等部件的老化质量,最终使摄像机"折了寿"。
色彩失真与夜视效果
此外,由于通风不畅,在一些温差较大的地方,还会出现因为昼夜温差大而造成的摄像机内的积水现象。而当红外灯开始工作时,由于红色光线进一步加大了内外的温差,因此这种水汽的积累也就不足为奇了。
拍摄色彩的失真
除了热量造成的短命以外,色彩的失真也是红外摄像机一个令人沮丧的不足。由于当前的大多数红外摄像机都在采用成本低,而且更加便利经济的滤光片作为自己白天滤除红外光线的滤光片。不过,这样的工作原理虽然能够在简单经济的方式下,为我们带来夜视的清晰的,但是在日常的光线下,却很容易因为滤光片对正常光线的拦截,而造成正常光照环境下的颜色不正。虽然这样的差别可能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给我们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在一些对细节要求较高,或者讲究准确性的监控工作中,则很难保证不给我们带来一些致命性的误导。
日益广泛的红外监控
夜视效果难以把握
其实说到红外摄像机的种种不足,恐怕更多的都是由于有了夜视功能这一个"附加的选项"。但是,对于红外灯支持下的夜视监控来说,也并非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堪称完美的夜视监控效果。
当前,大多数红外摄像机所使用的红外灯又称850红外发射管,峰值波长在850,角度从5-60度可以选择,当红外发射管角度越小时照射距离越远,电筒效应也就越明显,反之,角度越大时,它的发光距离也就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到监控摄像机的监控范围。因此,这也是不少监控摄像机的夜视距离难以掌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白光摄像机难解红外之困
最近这几年,为了能够解决红外摄像机所带来的技术弊端,以及丰富夜视监控市场的应用需求,一种借助白色探照灯完成低照度照明的夜视监控摄像机白光摄像机开始逐渐的走入市场,并且被如今的道路监控中广泛应用。
对于白光灯摄像机来说,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在晚上也能呈现出彩色图像,而不是像红外摄像机那样,在借助红外灯工作时,只能呈现出黑白模式的图像。另外,白光灯夜视摄像机还具有调光技术,灯光的强弱是由周界环境来决定,周界环境越暗,灯光越强。其实,白光摄像机的原理更多的是一种借助探照灯照亮检测环境进行的一种夜视监控设备。因此,它的范围也就比红外监控有着更多的局限性。
所以,在应用上白光灯摄像机比较适合于交通违章的监控,或者人迹较少的小区,偏远的厂房等等,而它显眼的灯光也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应用的广泛对夜视监控提出更多要求
作为一种新思路下的监控模式,白光摄像机曾经给予用户在夜视监控领域中更多的期待。不过,由于成像原理的差异,以及成像效果的不同,白光摄像机显然还难以完全伸入到红外监控的市场,甚至取代红外监控,它更多的还是红外监控中的一个互补的角色。因此,虽然在对摄像机的寿命影响上,白光摄像机比红外摄像机有着一定的改进,但是却依然难以解决夜视产品中寿命不稳定的问题。
市场利润缩水,夜视救赎仍靠新技术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夜视监控摄像机的寿命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控温技术的完善来解决。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应用困境,则显然不是靠一两项技术的改进就可实现彻底的消除。也许我们可以借助红外的射线看的更远,可以借助白光设备看到更多的色彩。但是,对于一些长久以来困扰我们的弊端,却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应用来解决。
因此,对于当前我们遇到夜视监控摄像机的种种问题,或许在解决的过程中,更需要以一种全局的观念去解决它们,而非一种被动的亡羊补牢式跟进。尤其在这两年中,监控市场的利润正在逐步缩水,而对于红外摄像机的性能影响更是有一种放大的趋势。在这种变化下,再采用古老的办法解决旧的问题显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不如我们在应用的过程中,去以开拓的方式来面对新技术的挑战,用一种更加贴近核心的技术应用,来解决监控摄像机中对于夜视成像的不足。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监控系统中的电源以及电源线的合理搭配需注意事项,合理的电源布局,能够避免磁场的干扰,影响了图像画质。电源线与电源的搭配应符合规定。通常监控系统中摄像机能够独立供电或多个统一供电,需注意的是统一供电所需要的总电流为各个摄像机所需电流之和。
我们提出了一种传感器融合系统,该系统由微机电系统(MEMS)惯性测量单元(IMU)和立体摄像机组成,用于在全球定位系统(GPS)受限的环境中对陆地车辆进行定位。
2018年被视为8K产业的元年,进入2019年,随着5G商用的落地,“5G+8K”的发展趋势成为企业和资本追逐的方向。8K产业的终端表现为8K电视、8K机顶盒、8K摄像机、8K投影仪……,这势必是一个庞大的现象级市场。
机器视觉,好比机器的眼睛,可实现捕获、分析图像并根据图像中的信息作出决策。医疗成像、军事侦察领域以及新兴的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AI)推动着机器视觉市场高速增长。据调研机构Yole Development,自动化、智能交通系统(ITS)、条码扫描和视觉分析等细分市场在2012-2022年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约9%。
随着人们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兴趣不断增加,通往自动驾驶的道路显然是用路标铺就的,例如增加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部署。图像传感器是这些基于摄像机的系统的基础,好比车辆的眼睛。随着后视摄像头和360度环视系统的出现,它们令司机能看到车后和车辆周围,使驾驶更安全.
随着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兴起,促进了摄像机及其他感知技术的发展。而更先进的摄像机及其他感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又推动了ADAS和自动驾驶的发展和实施。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