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业当下困境拜僵硬的能源体制所赐
2013-06-08 15:12:04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2908
摘要: 我国光伏产业的困境源于产能过剩与市场机制的搁置,大量光伏项目建成后却迎来一场失约的盛宴,光伏项目入不了网。
我国光伏产业的困境源于产能过剩与市场机制的搁置,大量光伏项目建成后却迎来一场失约的盛宴,光伏项目入不了网。
一个原本指望精心培育可以做成蓝海的产业,却迅速膨胀做成血红血白的红海,甚至尸山血海。
中欧光伏争端经过最高层级的艰难斡旋后,欧盟决定从6月4日起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性反倾销税。中国光伏出口八成对欧洲,如果未来两月双方无法达成妥协,该税率最高可涨至67.9%,由此注定了未来60天的谈判将会异常艰难。业内普通认为,摆在中国光伏行业面前的是一场恶仗,友善地解决争端的预期并不容乐观。
2008年,作为一项重要的反危机措施,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再次强化,各级政府和金融体系鼎力支持,类似高铁建设的举国动员体制下,光伏一夜之间如打鸡肉血般热遍全国。占全国光伏产能半壁江山的江苏,从风光旖旎的太湖之滨到美丽宜居的扬州瘦西湖畔,从两汉文化的源头徐州到黄海之滨的东海,到处上光伏园。
记得2010年7月,我在苏北采访,一位县委书记告诉我,他们去年新上马的一个光伏产业园,上半年开票收入超过100亿,利税超过20亿。一个光伏园就是一座金山,或者说是印钞机。于是,在类似股市6000点的行业高潮阶段,做羽绒服的、搞房地产的、生产皮鞋衬衫的,都一窝蜂转做光伏了,美其名日“转型发展”。
在扬州看到土法上马的光伏企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几个人凑笔钱,从欧洲购进一批硅片切割机,一台机器一天切出的利润是一万元。
一年以后,行情跳水,海关人士介绍,许多到岸的切片机,扔在码头上没人领。而在行业沸腾的时候,参与到这场“羊群效应”中的不乏国开行、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各大银行的行长们,他们带着各自的团队,到各大光伏产业基地洒钱,以能拜访某位光伏业巨擘为荣,并潇洒地签下数十亿美元的无抵押贷款,藉以表态支持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page#]
然而,中国式的一窝蜂决定了好景不长,一个原本指望精心培育可以做成蓝海的产业,却迅速膨胀做成血红血白的红海,甚至尸山血海。产能过剩之后必然是连续数载的价格血拼,其代价是光伏组件价格近下降了80%以上,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业全线亏损。
光一个尚德,在吸干上百亿出口退税后,还留下近百亿的银行风险资产。当年与施博士在悉尼歌剧院外海的游艇上、在施博士的私人飞机上觥筹交错、把酒言欢的官员、银行家、媒体吹鼓手们,此时都退避三舍,集体缄默,天塌下来与他无关。此轮光伏业的塌陷,给银行业造成的损失应在千亿以上。表面看买单的是银行,实际是全体存款人。
在行业的高潮和低谷阶段,我多次走访这些企业的当家人。2010年,在中建材设在苏北一家中等规模的硅业生产基地采访,当时的企业负责人开心地告诉我,一天的利润是一辆奥迪A6,但针对当时的行业过热,已隐约觉得不妙。2011年8月,他再见到我的时候说,价格跌得稀里哗啦的,过剩以后必然是价格血拼,每天亏一辆奥迪8。而从2012年开始,90%的企业已经停产,尚德已考虑进入破产程序。
这两年,从传统钢铁行业的全行业亏损,到以光伏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被关门打狗,近乎全军覆没,如果把板子都打在欧美的“双反”上,是不尽在理的。
光伏和钢铁行业一样,因投资和产能巨大,对地方经济规模的“加分权重大”,各地都想象“大上钢铁”一样,大建光伏园,这种政策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在短时间集中强大的动员能力。
在全球经济向好时,能依靠低成本优势、出口补贴,通过外部市场来消化吸纳过剩产能,靠退税维持赢利。而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后,外部市场迫切于财政压力“补不起”了,而再工业化过程中,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需要,欧美双双翻脸,举起“双反”大棒。
经济下行,需求萎缩和全行业超高投资率形成的产能过剩相互强化,这时天量的过剩产能会让相关产业变成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貔貅——只吃不拉。当然,神兽貔貅不会憋死,而光伏企业却一茬茬地生不如死——没有神力相助,“出不去”的终结命运只会给憋死。
2012年冬天至今,我国大部分地区为雾霾天气所笼罩,最严重时PM2.5超出正常值几十倍,环境污染严重与我们长期依赖化石能源有直接关系,面对不断增加环境压力,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应用应该是水到渠成。
在欧美国家,光伏产品进家入户上网是十分便利的事,它能极大地节约化石能源,为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这些年的光伏运动中,我们以一以贯之的国际主义精神,把高污染和高能耗留给自己,把物美价廉的清洁能源奉献给欧美。就是这样,人家还不领情,此次中欧光伏争端,欧盟真正想要的是“中方以价格承诺的方式提高警惕产品在欧洲的价格”,这让中国光伏业成为群体性困兽。
有人说,既然出不去,那就自己用呗。目前垄断僵硬的能源管理体制下,有那么容易吗?以工业和能源消耗大省的江苏为例,去年用电量是4000多亿度,煤炭消耗了2亿多吨,而其中清洁能源比重极低,光伏发电只占五千分之一。
更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性反倾销税的当天,有消息称,扬州江都区丁伙镇居民朱启杰自建的光伏电站正式向电网售电,扬州供电公司与他签订了购售电合同,这是江苏电网首次吸纳个人光伏发电,朱启杰因此成为江苏省个人建电站“第一人”。
[#page#]
有报纸以“我家的电卖给国家电网了”为题进行报道。江苏电网按0.46元/千瓦时接纳个人光伏发电量,朱启杰将全部电量出售,两天收入24.84元,按0.46元/千瓦时计算所发电量全部上网可获得3220元,15年才能收回,还不包括设备损耗等成本。
长期从事电力工作的朱启杰坦言,自建电站完全出于兴趣。省电监办表示,目前,在建的类似个人光伏电站还有25座在建,其中12个即将并网。显然,朱启杰的“票友式”发电,不具有商业可持续性,也难以改变国有电厂垄断主体电网的格局。
光伏业的困境是中国式产能过剩累积的缩影,是地方盲目崇拜GDP而市场出清协同机制失灵的恶果。让我们触目惊心的是,大量光伏项目建成后,因为不能入网,经年累月地“晒太阳”。光伏企业因“内外都不畅”,大量被憋死。因此,光伏业当下的困境与恩怨,并不只是简单的外部“双反”所致,更多的还是要从内部僵硬的能源体制上找原因,这才是正途。
不久前,新闻联播在头条位置播出国家电网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吸纳新能源入网的消息,这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表态。而那些“票友”家庭发电上网的花边新闻点缀,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此时所谓的电网安全和系统稳定性无人再提,而这原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让启动光伏内需市场的战略一拖再拖,这个行业的参与者都无力奉陪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有关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的“价格承诺”将于8月6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欧之间因光伏而起的贸易摩擦获得最终解决,中国光伏组件对欧出口将不再面临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的风险。
中欧光伏争端悬疑剧已告一段落,但后续谈判结果的执行,可能要比目前所公开的要更为复杂,遍布“算计”。
昨天,持续数月之久的中欧光伏争端案峰回路转,中欧就中方出口到欧盟的光伏产品的价格达成了承诺协议。
6月21日,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抵达北京会见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并在参加第27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会议期间同中方就应如何解决光伏争端进行磋商。在此,德古赫特明确提出中欧光伏争端要以“通过谈判友好方式来解决”。
在对待中欧光伏争端的问题上,中国方面一直期待和平解决,已经要求与欧盟进行协商,而欧盟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指出,相关决议必须在6月7日前达成,否则中国出口的产品可能遭到惩罚性措施。
在欧洲厂商七月提出反倾销申诉之后,河北英利等太阳能光伏大厂以前所未有力度呼吁中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中国光伏厂商利益。这一努力获得成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30日表示,中国与德国已经同意通过协商解决光伏产业的有关问题。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