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我国电子射频测试为产业链短板
您的位置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我国电子射频测试为产业链短板

2013-07-15 14:59:16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1791

摘要:  然而芯片和测试行业,为何难觅中国企业的身影?

关键字:  射频测试仪器芯片

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之路上,我们走的还算顺畅,比较下国内各行各业,通信业是与欧美差距较小的,在电信设备系统领域,我们有华为、中兴;在PC制造领域,有联想;在消费终端领域,有华为、中兴、联想和TCL……然而芯片和测试行业,为何难觅中国企业的身影?

后来者突破的成功之路

以LitePoint为例,相对于传统的测试巨头,2000年成立的LitePoint是名副其实的市场新军,然而13年过去后,LitePoint拿下了全球70%以上的无线连接射频产测份额。

LitePoint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Gary Wang将成功经验归结于技术革新。他认为,很多老牌的大企业虽然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很多时候却因为已有的市场份额扼杀破坏性创新技术,这已经成为大象不能快跑的普遍性因素。再者,老牌的大企业由于产品线铺设得比较长,不可能在每个细分领域都能引领技术发展。

在Gary Wang看来,后来居上者一般都因自身的加入改变了行业竞争规则。比如LitePoint,创立之初推出的一拖多一体化单机测试仪器,改变了行业原有塔积木式的、每项技术各需一台仪器的测试规则。比如联发科,它的手机芯片整合了软硬件技术,把多媒体应用以及相关的应用软件集成在单一芯片上提供给下游客户,几乎包揽了70%~80%的手机研发工作,成为芯片行业即有规则的破坏者。

外部环境的因素也不可忽视,Gary Wang认为,Litepoint的成功也借了天时地利,创立之初的2000年,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进入高速发展期,芯片可以利用软件算法实现硬件做不到的性能。几年前,安捷伦、罗德与施瓦茨那设计得密密麻麻的仪器,需要雄厚的研发力量,小型企业根本没有实力和研发支持使其进入测试行业。而现在,打开各厂家提供的测试仪器,硬件大同小异,各家的优势开始体现在软件算法上。

可以说,行业和技术发展为新进入者降低了门槛,吴军在《浪潮之巅》一书中描述了科技浪潮的力量: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产业链高端需要潜心积累

Litepoint中国区运营管理总监李竟麟认为,如果把芯片形容为整个产业链的皇冠,那么仪表测试则是这顶皇冠上的珠宝。他说,测试是一个技术先行的领域,一款芯片在上市之前,测试方案一定要先到位,否则无法检验出货的芯片质量是否过关,可以说测试厂商在行业内的技术积累是最高的。

从大唐电信,到爱立信,再到LitePoint,李竟麟在通信行业有着十多年的职场经历,在他看来,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企业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部分技术专利申请量也颇有挑起中国原创脊梁的架式。但在技术研发人员眼里,创新分为两路,一是工程性专利,二是原创基础专利。

所谓工程性专利,举个例子,某家厂商在一家客户占有绝对领先份额,然而打开其硬件设备,大部分核心构成仍然购买自海外厂家。在原创基础专利方面,中国仍然落后于欧美,中国企业在分立元器件和芯片没有优势,尤其是射频行业,至今没有大的突破。

他说,射频是一个产出较慢、需要长期积累的一个行业,不像数字芯片和软件,研发人员入门一两年就有可能做到很好。但射频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很快追上。中国厂商学习能力很强,但射频行业不适合野心勃勃的急进者,一定要沉下心来专注进去。

[#page#]

中国在射频人才方面的储备也是短板,在美国,一名在射频行业干了8到10年的工程师,普遍认为他刚刚入门,15-20年的射频工程师只是知道一点,25年以上的工程师,行业才会认可他是专家。而在中国,以手机设计公司为例,一线研发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入行8年的射频工程师多转型为经理等管理岗位。

光模块市场同样如此,此前,一家服务于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华人研发工程师在接受C114采访时表示,光模块市场国内外的差距主要是光器件中的芯片,但就高端的芯片产品来说,技术积累必不可少,暂且不说日本光通信企业50年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美国公司也有30年以上的历史,对于精密制造,讲究术业有专攻,有经验的工艺技师十年职场经验也只是一个起步,人才的储备是国内企业面临的难题。

然而国内目前的产业环境却令人忧心,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向媒体公布的一则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我们国内的企业尽管面临这样那样的创新困境,但用一位硅谷企业家的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如何从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发展历程上吸收消化对我们本土企业有用的成长营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仅仅应该学到这些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创新技术的思路、方法与胆略。

未来20年对国内芯片和通信产业链的国内企业而言是难得的契机,我们期待着国内企业能够潜心积累核心技术研发与深入观察客户需求与市场挖掘,在全球射频和无线通信产业链中站稳脚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延展
射频 测试仪器 芯片
  • 作为磁性材料的测量重器 看看它是怎么做的

    作为磁性材料的测量重器 看看它是怎么做的

    磁性材料在很早以前就普遍存在,现如今更是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磁性材料的测量重器,VSM测试仪器是十分必要的,今天就来看看它是怎么做的?

  • ORG6612-120V-18W调色调光方案

    ORG6612-120V-18W调色调光方案

    基本要求:电源120V、60Hz、输入功率18W 方案支持方:无锡奥利杰科技有限公司 测试仪器:远方AC POWER变频电源 灯珠负载:2并14串3000K:9V-100mA-2835(Φ:100LM-110LM) 5000K:9V-100mA-2835(Φ:115LM) 主芯片:ORG6612-ORG5515

  • 【技术】“食指与中指”在开关电源设计中的妙用

    【技术】“食指与中指”在开关电源设计中的妙用

    关电源是功率型产品,发热量比较大,电源工程师在设计开关电源时需要做热设计和温升的测试,规模较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专业测试仪器比如热成像仪,但是对于一些微小型的公司肯定是没有这些设备的,只能用点温计。

  • 智能家居通信要求提高 市场起步要先过射频测试关

    智能家居通信要求提高 市场起步要先过射频测试关

    实现物与物之间互联是智能家居最大的特点。如今,加入智能家居行列的智能单品越来越多,同时也提高了对智能家居产品的通信技术要求。面对市场的变化,泰克科技结合不断升级的示波器产品,推出了满足智能家居无线技术测试应用的射频测试仪器。

  • 利用MX/RS可再生交直流电源测试逆变器

    利用MX/RS可再生交直流电源测试逆变器

    光伏逆变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验证其性能及抗扰能力并获得相应认证之后,才能被允许接入电网工作。在执行这些测试项目时,一台具有吸收逆变器灌入能量、且能模拟各种电网的状态的交直流电源是非常重要的。阿美特克的MX或者RS系列交直流电源,正是一台具备这些功能的性能优越的测试仪器。

  • 各种光纤连接器结构及性能浅析

    各种光纤连接器结构及性能浅析

    光纤活动连接器 ,俗称活接头,一般称为光纤连接器,是用于连接两根光纤或光缆形成连续光通路的可以重复使用的无源器件,已经广泛应用在光纤传输线路、光纤配线架和光纤测试仪器、仪表中,是目前使用数量最多的光无源器件。

  • AI赋能,智能家居芯片面临哪些机遇?

    AI赋能,智能家居芯片面临哪些机遇?

    CES展被认为是消费电子产品的“风向标”。从今年全球各大头部企业展出的产品来看,AI已经成为各领域的应用趋势。在智能家居领域,AI与产品的融合越来越深入,这对于芯片厂商来说意味着什么?

  • 英特尔拆分该业务,或将押注AI芯片?

    英特尔拆分该业务,或将押注AI芯片?

    Altera正式升起了自己的旗帜,标志着其从英特尔拆分成为一家独立公司。独立后的Altera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来扩展其FPGA产品。这背后折射出英特尔和如今FPGA市场哪些现状?

  • 家电国补再加码,今年消费表现将如何?

    家电国补再加码,今年消费表现将如何?

    在2024年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下,去年智能家居消费回升近3成、芯片厂单季度营收涨超50%。今年家电国家补贴政策继续加大力度,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家电产品纳入补贴范围。这对芯片厂商意味着哪些机遇?

  • 产品拆解 | 米家智能独嵌两用洗碗机16套N1

    产品拆解 | 米家智能独嵌两用洗碗机16套N1

    全国产芯片加持、APP智能控制、超低功耗设计,米家智能独嵌两用洗碗机16套N1用到了哪些元器件?它的内部设计方案又有哪些独到之处?Big-Bit拆解带你一探究竟!

  • 英伟达推出GB200 NVL4芯片!液冷UQD快接头崛起

    英伟达推出GB200 NVL4芯片!液冷UQD快接头崛起

    英伟达GB200 NVL4高功耗芯片亮相,超算散热革新加速。UQD快速接头作为液冷关键部件,于变局中登场,迎来机遇曙光。

  • 国产MCU芯片如何“攻入”车厂?

    国产MCU芯片如何“攻入”车厂?

    目前,国产车规级芯片市场占有率尚不足30%,而车规级MCU的市场份额更是仅有5%。在供应链自主化的发展趋势下,国产芯片上车面临怎样的现状?随着布局企业越来越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微信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

  • 最新评论
  • 广告
  • 广告
  • 广告
广告
粤B2-20030274号   Copyright Big-Bit © 2019-2029 All Right Reserved 大比特资讯 版权所有     未经本网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影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