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3G商用基础初步形成 政策瓶颈有待突破
2005-03-09 09:01:10
来源:eNews
【哔哥哔特导读】分析:3G商用基础初步形成 政策瓶颈有待突破
在国际3G商用取得突破及国内2.5G市场整体启动等背景下,关于国内3G牌照的讨论正全面聚焦到发放时机的问题上。根据国际经验,国内已初步具备小规模3G商用的技术与市场环境,但由于中国3G牌照问题的特殊性,技术及市场成熟仅是牌照发放的前提,3G政策的制定才是影响未来3G牌照决策的核心所在,而TD-SCDMA发展与电信改革等则将成为其中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对3G的认识过程概述
TD-SCDMA成为国际三大3G主流制式以后,国内业界对3G的关注就开始出现并逐渐升温,而围绕3G牌照的争论焦点也从原来的发放必要性转向目前的发放时机问题,概括起来这个过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1年10月前,这一阶段的争论焦点在于3G商用的必要性问题。1999~2000年西欧进行了大规模的3G牌照拍卖,但随后这一泡沫的破裂也成为当年全球电信业整体衰退的重要原因。当时包括国内业界在内全球普遍对3G的技术前景持怀疑态度,主张跳过3G直接走向4G的言论也一度比较流行。
第二阶段是2001年10月至2003年底,这一阶段的争论核心在于3G商用的现实性问题。随着WCDMA与CDMA2000 1X EV-DO分别在日本与韩国商用,技术的现实性及市场启动的缓慢性又使国内业界把争论聚焦到3G市场需求或技术成熟度方面。
第三阶段是去年以来,这一阶段的争论核心在于3G在国内实现商用是否有迫切性的问题。虽然从全球范围看目前3G的发展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但在日韩3G用户高速增长与欧美3G实现突破的情况下,国际3G市场仍在去年顺利进入了初步启动阶段,并已形成日韩保持领先、欧美加速追赶的发展格局。预计在今年,随着全球电信市场的持续复苏,在技术成熟与产业链初步完善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国际3G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加速的发展步伐。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业界对3G商用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已基本形成了较正面的共识,但对国内3G牌照发放的时机仍存在较大分歧。
总的来看,虽然业界对3G牌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与发放时机等方面,但只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就不难发现,由于存在诸多与发达国家3G明显不同的特点,包括牌照发放在内的中国3G决策要远比发达国家复杂而艰巨。
二、与国内3G相关的基本现实场景
(一)国内已经具备一张规模全球领先的准3G网络
目前中国联通大规模商用的CDMA2000 1X,既不是2.5G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3G,而应该是准3G或2.75G,除了能以相对有限的成本向CDMA2000 1X EV-DO/DV等真正的3G版本平滑演进外,可以基于原有频率进行升级也是其重要的技术特点。目前,除了日本KDDI在去年10月把CDMA2000 1X EV-DO网络从2G的800Mhz频段进一步延伸到2Ghz频段外,全球其它CDMA2000 1X EV-DO网络都是基于原2G的800/900/1700Mhz等频段的。因此,中国联通实际上并不需要获得3G频率牌照就可以把现有网络升级到3G,这点在讨论国内3G牌照问题时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二)移动数据与增值业务市场整体启动
中国移动在2001年商用GPRS,标志着国内移动数据与增值市场开始大规模启动;2002年中国联通商用CDMA继而升级到CDMA2000 1X,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市场的发展。虽然目前移动非话音业务仍以短信与彩铃等为主,但其业务模式的成功为移动数据与增值业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业务的发展也带来了移动运营商非话音业务收入的稳步提升,例如在去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短信业务量超过2100亿条,仅这项业务收入就占了两家运营商总收入的近8%。整体上看,国内移动数据与增值业务市场已经全面启动,移动运营商不仅初步摆脱了原来对话音收入的高度依赖,而且不断加快业务创新的步伐,以争取新的收入增长点与竞争优势。
概括这两方面来看,中国现已拥有一张规模领先全球的准3G商用网络,这张网络不仅开通了某些诸如MobileTV的准3G应用,而且在未来能够利用现有频率平滑演进到3G;另外,国内移动数据与增值业务市场已全面启动,移动运营商正在这一领域为3G做积极的热身。这一切都为下面分析国内3G在技术与市场方面的商用基础提供了基本的现实场景。
三、国内3G商用基础分析
正如业界所普遍形成的共识,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是判断3G是否具备商用基础的主要标准,而3G的盈利能力则可以成为检验判断结果的标准。
(一)WCDMA与CDMA2000大规模商用能力分析
从去年完成的3G外场测试情况看,WCDMA R99与CDMA2000 1X EV-DO的网络设备整体上已比较成熟,并初步具备了在国内实现大规模商用的能力,这点也可以从两种制式在国外市场持续加速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一定验证。
1. 国际3G商用在2004年取得突破。
目前,国际上共发放了150张以上的3G牌照,而到去年底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牌照持有者开通了3G网络。在2003年底,国际上开通并较大规模推出服务的3G网络仅有16个,其中WCDMA网络为12个,主要是和黄在6个国家的网络、日本的NTT DoCoMo与Vodafone K.K.等;CDMA2000 1X EV-DO网络为4个,分别是韩国的SKT和KTF、日本的KDDI与美国的Verizon Wireless。但截至去年底,随着西欧与美国3G市场的加速启动,国际上实现商用的3G网络已经超过了80个,其中WCDMA网络超过60个,当年新开通的网络主要包括Vodafone在欧洲9个国家的网络、Orange在英法的网络及T-Mobile在英德的网络等;而CDMA2000 1X EV-DO网络则达到了17个。
2. 3G终端(尤其是WCDMA手机)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瓶颈问题正逐渐消除。
在2003年底,包括DoCoMo的单模手机在内的WCDMA手机型号累计仍不到30款,但到去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60款;而目前CDMA2000 1X EV-DO手机型号也累计超过了70款。除了终端型号日益丰富外,原来手机存在的基本性能问题也得到了较有效的解决,这主要反映在3G手机的待机手机与通话时间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手机的平均体积与重量也跟2G/2.5G手机日益接近(可参考表1)。
表1 WCDMA手机与同期高端2.5G手机、CDMA2000 1X EV-DO手机基本性能对比
代表产品平均待机时间平均通话时间平均重量
2003年以前第一代WCDMA手机MOTO A830,FOMA P2002100小时以下100分钟以下150-210克
同期的CDMA2000 1X EV-DO手机LG KH-5000120小时以下100分钟以上130克左右
同期高端GPRS手机Nokia7650150小时200分钟以上150克左右
2003年第二代WCDMA手机MOTO A835,FOMA N2012V100-300小时100-150分钟120-160克
同期的CDMA2000 1X EV-DO手机三星 SH-V420150小时以上120分钟以上130克以下
同期高端GPRS手机索爱P802350小时以上300分钟以上150克以下
2004年或以后第三代WCDMA手机FOMA 90Xi系列,MOTO 1000系列300小时以上120分钟以上130克以下
同期的CDMA2000 1X EV-DO手机三星 SP-H320e300小时以上130分钟以上120克以下
同期高端GPRS手机索爱P908350小时以上300分钟以上130克以下
3. 3G用户持续加速增长,而且日韩以外的3G用户群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2002年底,全球3G用户不到30万户,而且这些用户全部集中在日本与韩国;2003年底,全球3G用户超过700万户,虽然用户仍主要集中在日韩市场,但在和黄等新3G运营商的推动下,日韩以外的3G市场初步形成规模;而到了去年底,在全球超过2600万户的3G用户中,日韩以外的3G用户已经超过700万户,并占到全球3G用户总数的1/4以上(可参考图1)。
图1 全球3G用户数(单位:万户)
因此,从国内外场测试与全球商用实践等综合来看,WCDMA R99与CDMA2000 1X EV-DO已初步具备在国内大规模商用的能力。
(二)3G商用的市场需求基础分析
与技术成熟度相比,围绕3G市场需求的争论要更为激烈。相对于2G/2.5G,3G作为更高端的技术既可以提供高端的高速数据应用,实际上也可以更高的效率承载现有的2G/2.5G业务,而且国外3G商用的实践已经表明:由于竞争地位与发展策略等差异,不同背景的3G运营商可以对3G网络采取不同的用户及业务定位。因此,有必要对国内3G的市场需求环境做出全面的审视。
与发达国家2G市场饱和而需要引入3G拉动市场持续发展不同,国内2G/2.5G市场仍有相当的存量/增量空间,如果政府决定通过3G引入新的移动竞争者,这些新进入者在发展初期将积极利用3G网络争夺2G/2.5G的存量/增量市场,因此2G/2.5G市场本身就成为支撑这些运营商3G网络发展的重要需求基础。而对于现有的移动运营商,3G无疑主要定位于高速移动数据业务,从国外3G市场演进经验看,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水平往往与2.5G市场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国外3G运营商则通常在非话音收入达到9%~18%时引入了3G服务(见表2)。在国内,2003年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非话音收入分别达到9%与6%,而在去年则分别提升到16%与9%。如果单纯根据非话音收入这一衡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国内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对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的潜在需求。目前中国移动积极准备商用2.75G的EDGE,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出上述的判断。
表2 现有主要3G运营商开始3G时的非话音收入情况
运营商开通3G服务时间非话音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NTT DoCoMo2001.102001年:18.1%;2002年:23%;2003年:25%
SKT2002.22001年:11%;2002年:15.4%;2003年:22%
“3”2003年:澳大利亚(11%),奥地利(9%),香港(22%),意大利(10%),丹麦与瑞典(17%),英国(14%)
AT&T Wireless2004.72002年:10.7%;2003年:12.3%
T-Mobile(德国)2004.52002年:15%;2003年:17%
Vodafone(意大利)2004.52002年:10.1%;2003年:12.2%
中国移动2002年:6%;2003年为9%;2004年为16%
中国联通2003年:6%;2004年:9%
当然,国内的2.5G/3G需求将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这是目前国民经济与移动电话市场的发展格局所决定的。在东部的发达省份与直辖市,2.5G市场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3G商用的需求基础也初步形成;而在西部的省份与直辖市,2.5G市场整体上仅处于培育阶段,对是否需要引入3G以加强竞争并推动移动数据市场的发展,政府则需要在与运营商沟通的基础上做出慎重的评估。另外,不同用户群对3G的需求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情况在日韩等3G商用全球领先的国家中同样存在。
因此,虽然国内2.5G市场的整体启动为3G商用奠定了初步的市场基础,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国内对高速数据业务的潜在需求只存在于区域市场的细分用户群中。单纯从需求基础分析,依靠国内2G/2.5G的存量/增量+3G的潜在需求,允许三张左右孤岛式覆盖的3G网络投入商用,其成本与风险应该是可控的。
(三)3G的盈利能力问题分析
任何新移动网络投入运营后,都必须先经历初期高投资、低回报的亏损的阶段,才可能实现收支平衡并最终获得盈利。无论采取何种制式,运营商对3G网络都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新投资,因此3G网络/业务同样需要经历亏损-盈利的过程。具体来看,由于与GSM不兼容,WCDMA的投资规模往往比CDMA2000更大,其实现盈利所需的时间也要更长一些;对于和黄等新3G运营商,由于为了吸引竞争对手用户而需要更大力度的手机补贴与资费优惠,这些运营商实现收支平衡继而盈利的难度无疑将更大。但即使这种情况下,和黄预计在2005年底或2006年初就能够实现3G业务的收支平衡,如果以2003年3月为起点计算则大概经历了3年时间;作为2G时代最成功的新进入者,英国Orange于1994年就开始提供GSM服务,但在1999年被法国电信收购时仍没实现盈利,而国内联通CDMA业务也用了2年时间才初步实现了收支平衡。由此可见,在排除策略失误与经营失败等情况下,3G的盈利能力实际上并不比2G/2.5G悲观,国内业界对3G网络/业务的经营效益问题也需要客观去看待。
(四)小结
总的来看,根据国际经验,国内已初步具备了实现3G商用的技术与市场环境,运营商利用WCDMA R99与CDMA2000 1X EV-DO在部分区域市场建网并针对细分用户群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其成本与风险应该是可控的。这种情况整体上也与2003年欧美的3G发展环境比较类似。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3G牌照发放所不同的是,中国3G牌照包含了TD-SCDMA国际化、深化电信改革甚至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等远比商用本身更复杂的问题,因此国外制式的成熟与需求的初步具备仅能成为3G牌照决策的前提,而仍远不足以推动3G牌照的发放。
四、影响未来3G牌照决策的若干因素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电信市场,3G仅是电信行业层面的技术制式演进,在政府的协调下,通过制造商、运营商、消费者及其它相关利益群体的博奕就可以形成对3G较理性的共识,也就是说,经过合理的规划后政府可以先发放3G牌照,3G的启动及商用进程则主要由运营商综合技术与市场的成熟度等做出决定。但在国内,由于涉及到国际商业利益、民族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国有资产保值、电信改革深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3G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超越电信业层面的国家级决策,这是国内3G最大的特殊性所在,也就是说,技术及市场成熟只是3G牌照决策的前提,包括上述一系列问题在内的3G政策出台才是影响未来3G牌照决策的核心所在。
与3G牌照相关的政策大概可以分为电信业与国家两个层面。在电信业层面,出于维护中国电信业持续发展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3G牌照政策需要对制式选择、3G市场竞争格局等做出系统的规划,而TD-SCDMA与电信改革重组等则有可能成为其中的重点课题。
(一)TD-SCDMA的发展规划问题
与韩国不同,中国选择了与日本类似的、通过商用自有制式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因此TD-SCDMA的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中国电信业未来的国际地位,这要求其发展与前途问题必须在3G牌照发放前做出较明确的解答。
虽然从自身的发展进程看,2004年是TD-SCDMA实现突破并加速走向成熟的一年,但结合整个3G技术市场的发展环境,并与其它两种3G制式进行对比后就不难发现: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TD-SCDMA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实际上比以往更加严峻了。由于目前为止WCDMA与CDMA2000主要依靠中国以外的商用市场为支撑,去年全球3G市场的加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这两种制式的演进步伐,而TD-SCDMA的商用需要在中国市场率先实现,中国3G牌照发放的一再推迟,已经使起步较晚的TD-SCDMA与另外两种3G制式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被进一步拉大了,也就是说,TD-SCDMA在国内开始商用时,需要面对的将不再是WCDMA与CDMA2000的现有版本,而是其增强版本甚至B3G(Beyond3G)版本了。另外,根据韩国商用WCDMA的经验,先进入市场的3G制式将对后进入的同代制式构成一定的发展门槛,这对TD-SCDMA切入现有3G市场同样不利。因此,目前的形势对TD-SCDMA走向国际市场继而形成全球产业规模已经比较严峻。
另一方面,TD-SCDMA在国内的发展同样需要科学的战略规划。如果把TD-SCDMA定位于增量市场,假设2005年建网并于2006年形成市场能力,由于届时国内移动电话+PHS用户可能超过5亿户,不仅增量市场已经有限,而且这些用户基本上比目前的低端用户更为低端,这些用户群是难以支撑TD-SCDMA这个新网络的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如果把TD-SCDMA定位于存量市场,TD-SCDMA就需要在市场上与WCDMA/CDMA2000展开正面的竞争,但根据上述的分析,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TD-SCDMA与届时的WCDMA/CDMA2000增强版本进行纯市场竞争时,竞争前景也不会乐观。
总的来看,由于国内外移动市场发展环境已经较前几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TD-SCDMA目前正处于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在3G牌照发放前政府对TD-SCDMA的发展问题必须做出较明确的解答。
(二)与3G相关的电信改革问题
相对于许多发达国家,中国电信业走过的改革历程仍比较短,如何利用牌照发放来有效推动国内电信业的改革进程,必然成为3G牌照决策的另一系列重大课题。在这些课题中,通过3G引入移动市场的新竞争者及竞争格局的设计等一直是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由于只有固网牌照的发展风险在持续加大,国内固网运营商对移动牌照的渴望由来已久。尽管2003年政府通过默许PHS的发展有限满足了固网运营商的这种要求,但从行业科学发展的角度看,PHS在国内的发展价值无疑值得业界做出审视。虽然PHS在短期内满足了用户的资费要求,也使固网运营商暂时实现了拉动收入增长的目标,但其大规模发展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国内引入GSM不仅繁荣了运营市场,也培育了华为、中兴等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厂商,这些厂商近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实际上也是中国电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体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在国际范围内PHS是一种走向衰退而且缺乏演进能力的制式,其在国内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过渡性与功利性,与GSM/CDMA的全球产业链规模相比,PHS产业链始终处于主要以国内市场支撑下的孤岛状态,这对提升中国电信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正面作用;另外,由于PHS核心专利始终掌握在日本厂商手中,PHS在国内的大规模发展实际上基本消化了它在日本发展的沉没成本。因此,PHS在国内的发展不仅在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方面值得业界去深思,而且应该对未来的3G决策也有所借鉴。
另一方面,PHS在国内的大规模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过去政府没下决心引入新移动竞争者的结果,而从目前的发展环境看,通过3G引入新竞争者的决策难度与风险实际上较当年更加复杂了。虽然和黄的实践为在国内通过3G引入新移动运营商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但市场背景与政策环境的差异性同样不能忽视,而且目前国内的基础电信运营商都是国有控股的上市企业,这也决定了不能把和黄以高额成本强行切入市场的发展模式简单复制到国内。由于国内移动电话市场发展时间较发达国家要短一些,对市场空间与行业内在发展规律等问题业界仍缺乏全面而成熟的共识,对网络漫游、3G管制与号码携带等较新的政策也仅处于跟踪启动的阶段。在2006年国内移动电话用户超过4亿的背景下,如果仍沿用对联通CDMA的引入模式,迫使新进入者在缺乏有效扶持与监管的情况下去建设全覆盖的3G网络强行切入市场,这种政策必将在有效竞争等方面面临相当的决策风险。由此可见,如何通过3G有效引入移动市场的新竞争者,已经成为3G牌照发放前需要作出解答的又一道重大课题。
总的来看,从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层面看,3G牌照发放必须遵循有效竞争、持续发展的行业利益原则。目前的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这在业界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中国电信业的改革进程正走向深化,3G牌照无疑可以成为有效推动这一进程的催化剂,因此,与之相关的3G政策得到明晰,也将成为国内3G牌照发放的重要基础。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https://image.big-bit.com/emotorimage/news/wxewm.jpg)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