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打破日系技术垄断 中国平板彩电借DLP拓新路
您的位置 资讯中心 > 产业新闻 > 正文

打破日系技术垄断 中国平板彩电借DLP拓新路

2005-07-27 09:04:36 来源:IT时代周刊

【哔哥哔特导读】打破日系技术垄断 中国平板彩电借DLP拓新路

市场节奏慢了半拍,但DLP技术的性价比超过了液晶和等离子彩电 

“如果国内彩电企业抓不住微显示电视(DLP)带来的机遇,我们就真的将再度陷入被动。”中国机电行业协会刘纯源副会长有些激动地说。在他看来,DLP显示技术是中国彩电企业自主把握命运的一次良机。 

自平板彩电问世以来,液晶(LCD)和等离子(PDP)两种显示技术已成主流之势,国内厂商也相继推出相应产品。尴尬的是,当夏普和松下为液晶和等离子显示技术的孰优孰劣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中国彩电企业显得非常无助———不掌握高清显示的关键技术就没有发言权,它们只能眼瞅着日本公司的纷争。 

更让人着急的是,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如果专注于发展液晶和等离子彩电,那意味着中国平板市场将极有可能被日本上游企业主宰。然而,或许是对前述两种技术的专注,国内厂商普遍忽视了一种同样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显示技术———微显示电视(DLP)的崛起。虽然DLP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德州仪器(TI)手中,但它也给中国彩电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不要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彩电企业应尽早采取行动,打破日系技术彩电垄断平板市场的格局。”刘纯源说。 

DLP不输液晶和等离子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的调查,全球超大屏幕(50英寸及其以上)电视市场容量将从2004年的740万台增长至2007年的1620万台;而在中国,这个市场也将由2004年的150万台增长至2005年的180万台。isuppli的资料同时显示,中国超大屏幕电视市场业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2大市场。因而中国市场对平板显示技术的选择,对全球而言具有风向标意义。 

美国德州仪器全球业务发展经理刘齐思告诉《IT时代周刊》:“我希望中国的DLP能够占据大屏幕彩电16%的市场份额,超过等离子彩电,达到和美国一样的水平。”据美国市场调研公司NPD的数据显示,2004年,DLP微显示电视已占整个美国彩电市场的16%以上。另据预测,随着数字电视节目的正式开通,2006年DLP彩电的全球销量可望达到330万台。 

作为惟一掌握DLP核心技术的德州仪器的代言人,刘齐思的观点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从市场反应来看,DLP的生命力已活生生地体现出来。 

据中国平板技术协会副会长、深圳平板显示技术分会会长王长礼高级工程师介绍,全球超大屏幕电视市场上主要活跃的技术方向包括DLP、等离子和液晶3种,其中等离子技术最先进入市场,但在超大屏幕领域内,高成本、高能耗和相对低的清晰度成为其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而液晶技术在向超大屏幕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克服众多技术和成本的困难。“就现阶段而言,DLP技术已经体现出其在超大屏幕市场上的独特优势。”王长礼说。 

根据资料显示,DLP微显示技术是一种通过微镜面反射成像的先进显示技术,应用这一技术的电视产品要做到120英寸甚至更大的尺寸规格,难度远小于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同时,DLP微显示电视在清晰度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在与液晶、等离子显示技术的比拼中,DLP并不示弱。 

最早表示看好DLP技术的是韩国三星公司。2004年8月,三星进军LCD背投不足3个月后即宣布全面停产,转向DLP。 

三星之举在全球业界引起巨大轰动。一时间,全球彩电企业的加盟使得DLP的前景蔚为乐观。截止近期,除了索尼、三洋等日系企业坚守液晶背投阵营,三星、TCL、LG等国际化企业,以及国内的长虹、创维和康佳都十分看好DLP,并有相应产品面市。  

同时,另有资料显示,在2004年的美国市场,DLP已经占据了1/3的背投市场,销售量直逼等离子和液晶彩电。同期,日本市场调研机构也发布报告称,去年第4季度,DLP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7%,同比增长了14%。  

价格竞争优势  

有业内人士认为,2005年是DLP主攻中国市场的第一年,尽管最近跳水的声音众多,但真正的价格竞争局面还没有打开。在此期间,DLP也并未出现预期中的惊喜。  

根据赛诺公司的统计数据,2004年,微显示电视(包括DLP)的销量占国内整个背投市场的4.6%(同比增长186%),但总体规模仅为4.5万台。和同期的等离子彩电(18.9万台)、液晶彩电(21.8万台)相比,DLP的市场还在启蒙之中。  

对此,国内业界人士没有表现出悲观,他们普遍认为,未来中国的高端彩电阵营将由液晶、等离子和DLP等3种体系构成,从技术角度而言,3者各有优势,但它们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则是产品售价。TCL认为,自从DLP进入中国以来,其在超大屏幕领域的出色表现,早已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但高昂的价格一直成为阻碍其市场扩大的因素。  

由于为市场接纳的时间稍晚,在价格战中,DLP显得比液晶和等离子彩电慢了半拍。刘纯源对此解释道:“在背投阵营的3大技术方向中,DLP最终战胜LCD(液晶)背投和LCOS(硅晶)背投后方为市场接受。而此时已有大量的等离子和液晶彩电出现了。”  

长虹和创维的相关负责人都承认DLP市场慢了半拍,但也同时表示看好它的未来。在对美国进行考察后,TCL多媒体事业本部总裁史万文告诉《IT时代周刊》:“相对于液晶和等离子彩电,DLP由于其产品特性构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DLP电视的主要部件光机占其总成本的70%左右,而其他2种彩电70%的成本在屏幕。所以在50英寸以上的超大屏幕领域,DLP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同尺寸规格的DLP彩电售价仅为等离子彩电的一半)。”    史万文还特别指出,从2000年至今,DLP光机、芯片等核心部件都下降了70%,这为DLP整机价格的下调创造了条件。  

为此,TCL在2005年6月11日开始启动“鲲鹏计划”,全线下调了旗下所有的DLP产品价格。从TCL方面获得的信息显示,该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6大城市,对从61到44英寸的全系列DLP微显示电视进行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价格调整,调整幅度最大超过50%。“TCL希望通过‘鲲鹏计划’的全面实施,引发中国乃至全球超大屏幕DLP彩电市场的‘井喷期’。”史万文说。  

中国企业能否把握机遇  

据CCID的统计,在中国DLP光机的商用领域,2004年中国市场为22.6万台,较2003年的13.1万台有所增长,预计2005年出货量约为40.4万台。业内人士认为,这组数据反映出DLP市场的成长速度快于同期的液晶和等离子。 

目前,除了TCL以外,国内的传统彩电生产商(长虹、创维、康佳)均介入了DLP,海信、上广电和夏新等国内二、三线厂商也都已介入。其中,无论在DLP彩电型号和数量方面,TCL与韩系企业三星都位居全球彩电厂商的最前列。有业界人士猜测,或许是TCL在液晶领域落后康佳、在等离子市场落后长虹,TCL不得已而选择了DLP作为“后发优势”。这种观点迅即遭到了TCL方面的反对。  

据TCL多媒体事业部一高层人士透露,TCL在联姻法国汤姆逊公司之前就有了做大DLP的打算。他向本刊记者指出,TCL是全球少数拥有DLP光机与光路设计核心开发能力的厂商,早在数年前即与德州仪器展开深度合作。另据了解,TCL与全球顶尖的数字投影技术厂商富可视公司合资成立了SMT公司,以从事微显示投影领域的生产研发,并取得投影电视引擎的进出口业务,这为TCL在DLP核心部分——光机领域取得成本优势铺平了道路。  

6月11日,TCL宣布将启动第3代DLP技术研发计划,全面推动超大屏幕(80英寸~120英寸)DLP彩电的量产,并将采取“强有力的动作”推进DLP市场的共同繁荣。另据介绍,TCL有意借刚成立的彩电联盟,把DLP技术放到专利池中与志同道合的企业共享,从而在全行业内形成共同打造DLP的氛围。“TCL的高姿态显示了他们有意在中国市场做大DLP的态度。”刘源纯说。  

同期,创维也决定用3个月时间进行市场培育,在5000个终端进行演示,开发一体化陈列方案。去年4月,创维与德州仪器(TI)在深圳建立了DLP联合实验室。据创维集团总裁张学斌向外界透露,该公司今年计划推出50英寸到65英寸的DLP系统产品,市场目标为5万台。此前,创维称目前自己的DLP彩电形成了包括43、46、50、52、60、62、68、72英寸在内的高端全数字微显示电视产品线,组建了一个完整强势的产品阵容。  

除此之外,2004年初,长虹与TI正式合作,双方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发包括DLP数字微显示电视在内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长虹计划批量生产51英寸、65英寸等多种规格DLP产品。在此之前,创维已于2003年9月经过德州仪器授权推出2款DLP彩电。  

对于中国彩电企业纷纷投身DLP研发制造,业界人士倾向于认为他们的着眼点是未来的数字电视。“随着中国数字广播体系的推广,今明2年背投市场将会出现高速增长态势,每年还将以50%的速度增长。其中,以DLP为代表的高端平板彩电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将创下新高。”王长礼说。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延展

微信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

  • 最新评论
  • 广告
  • 广告
  • 广告
广告
粤B2-20030274号   Copyright Big-Bit © 2019-2029 All Right Reserved 大比特资讯 版权所有     未经本网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影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