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行业周报|IDC公布Q3中国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
您的位置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行业周报|IDC公布Q3中国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

2020-12-07 11:46:30 来源:哔哥哔特商务网 作者:厉丹 点击:1158

【哔哥哔特导读】2020年11月29日-12月5日,每周行业事件播报,详情查看下文。

行业资讯导读:

企业动态——纵观国内外企业资讯

1.突发!SK海力士一工厂因疫情停产

2.比亚迪汽车前11月累计销量37万辆 同比下滑11.37%

国内外市场——掌握国内外整体动态

1.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IDC公布Q3中国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华为第一

3.爱立信预计全球5G用户今年将达到2.2亿 1.75亿在中国

4.2020年Q3全球智能音箱销量同比增长2.6%

5.SEMI宣布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同比增长30%

6.IDC: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16万辆

政策动向——了解行业发展走向

1.欧盟计划大力推行电动汽车 2030年底至少3000万辆上路

以下是本周(2020年11月29日-12月5日)行业周报详情。

 

企业动态——纵观国内外企业资讯

1.突发!SK海力士一工厂因疫情停产

近期,SK海力士半导体(重庆)有限公司因一名外籍员工出境后核酸阳性,目前已暂时停产,实行全封闭管理,对所有员工进行隔离并连夜开展核酸检测。

2.比亚迪汽车前11月累计销量37万辆 同比下滑11.37%

12月3日晚,比亚迪发布的11月销量快报显示,比亚迪11月汽车销量5.39万辆,去年同期41295辆,同比增长30.6%。1-11月累计汽车销量为37万辆,累计同比下滑11.37%。

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2.67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为2.56万辆,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1137辆。今年前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为16.08万辆,累计同比下降25.67%。

国内外市场——掌握国内外整体动态

1.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近日,在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下,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一届一次理事会暨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协同联动“政产学研用资创”各创新要素,做单个企业和单个产业做不了的事,着力推动汽车芯片及相关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完整的关键汽车芯片自主供给体系和内循环格局,保障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IDC公布Q3中国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华为第一

12月1日,IDC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报告显示,该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293万台,同比增长15.3%。

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616万台,同比增长16.6%,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677万台,同比增长10.6%。从TOP5厂商排名来看,华为以941.4万台出货量稳居第一,市场份额28.6%,出货量同比增长60.5%。

3.爱立信预计全球5G用户今年将达到2.2亿 1.75亿在中国

12月1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中国5G用户增速超出预期的推动下,爱立信上调了今年全球5G用户数量预期。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爱立信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5G用户将达到2.2亿,较之前预计的1.9亿上调了3000万。

4.2020年Q3全球智能音箱销量同比增长2.6%

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智能音箱和显示屏服务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智能音箱用户正越来越多地转向基于显示屏的设备或智能显示屏。例如,2020年Q3,智能显示屏占全部智能音箱销售份额的26%,而去年同期为22%;智能显示屏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1%,达到950万台,而基础智能音箱(不带显示屏)的销量同比下降了3%。

5.SEMI宣布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同比增长30%

SEMI在其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统计(WWSEMS)报告中宣布,全球半导体设备账单同比增长30%,比上一季度增长16%,达到194亿美元。

6.IDC: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16万辆

市场研究机构IDC表示,受政策推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未来5年迎来强劲增长,2020年至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36.1%。

IDC预计,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16万辆;2021-2022年得益于疫情后的车市反弹和财政补贴期限的延长,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实现大幅增长;2023年以后随着补贴退坡,市场将回落到较为平稳的增长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约542万辆。产品结构方面,纯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的份额将由2020年的80.3%提升至2025年的90.9%。

政策动向——了解行业发展走向

1.欧盟计划大力推行电动汽车 2030年底至少3000万辆上路

12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特斯拉等厂商的推动下,电动汽车技术越来越成熟,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也不断提升,众多国家和地区,也在以提供补贴、制定发展规划等方式,大力推行电动汽车。

外媒最新的报道显示,欧盟已经制订了一项大力推行电动汽车的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底,至少30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延展
芯片 半导体 新能源汽车 可穿戴设备 智能音箱
  • 最高增长853.5%!半导体行业走出低谷,迎来反弹

    最高增长853.5%!半导体行业走出低谷,迎来反弹

    消费电子、智能可穿戴设备、AIoT、汽车电子等市场需求的回升成为推动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将详细分析各企业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及其带来的营收增长。

  • 美芯晟光学传感器系列产品

    美芯晟光学传感器系列产品

    光学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工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部分电子消费市场台系厂商占有一定份额,随着下游需求的增加和行业重视度的提升,国内公司也正在积极布局高端传感器领域。

  • 柔性板连接器在现代电子产品中的优势

    柔性板连接器在现代电子产品中的优势

    在快节奏的现代电子产品世界中,对紧凑轻量级设备的需求持续飙升。柔性板连接器可在印刷电路板(PCB)、LCD 和各种电子元件之间实现灵活的高密度互连。因此,它们越来越多地被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和医疗应用所采用。本文将探讨柔性板连接器的独特功能和优势。

  • 柔软到可拉伸的机械和电气互连系统

    柔软到可拉伸的机械和电气互连系统

    在受到压力或应变时保持电气功能的可拉伸电子设备,对于实现电子学的新应用是非常有用的,如可穿戴设备、人机界面和软机器人的组件,但是为这些设备供电并与之通信是一个挑战。

  • 手机厂商生存指南:可穿戴设备、与车企合作

    手机厂商生存指南:可穿戴设备、与车企合作

    手机的出路在何处?针对手机市场疲软的困境,手机厂商们想出了哪些方法?

  • 可穿戴设备的微型连接器将走向何方?

    可穿戴设备的微型连接器将走向何方?

    用于从消费和工业设备到医疗、军事和军事+医疗的可穿戴设备对连接器有何要求?

  • 传感器是如何被挑选的 开环和闭环该如何取舍

    传感器是如何被挑选的 开环和闭环该如何取舍

    传感器的应用体现在日常里,在工作里,以及各式各样的产品里,准确来说,它带给我们生活更多的是智能化,无论是消费电子中的智能手环,还是汽车内的智能音箱,工业中,传感器的应用也无处不在,那么,传感器是如何被挑选的呢?开环和闭环该如何取舍?

  • 电源品类UL认证申请须知道 快快收下!

    电源品类UL认证申请须知道 快快收下!

    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各式各样消费电子产品,基本都属于电源产品,智能手机、智能家电,还包括随身听、智能音箱等3C电子产品,不过,这类产品通常都需要办理UL认证,至于它们怎么办理,就要看清楚下文这些信息。

  • 语音集成IC几乎无处不在 都有什么输出方法

    语音集成IC几乎无处不在 都有什么输出方法

    所谓的语音集成IC,实际就是语音芯片,其实只要你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语音集成IC几乎无处不在,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声频播放出去,具有播报功能,例如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机场、地铁、公交广播,包括我们的智能家居、智能音箱中植入的语音IC,那么,这类语音IC都有什么输出方法呢?

  • 产品竞争持续,智能家居市场着实可待

    产品竞争持续,智能家居市场着实可待

    目前,智能产品已在市场迅速推广起来,智能灯控、智能音箱、智能冰箱等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在AIoT时代下,智能家居市场翘首可待。

  • AI+IoT技术应用推动下,智能家居已成新赛道

    AI+IoT技术应用推动下,智能家居已成新赛道

    随着“AI+IoT”技术的应用落地,消费者对智能设备需求旺盛,推动智能音箱、智能家电等智能设备呈现高速增长,使得智能家居迈入黄金发展时代。

微信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

  • 最新评论
  • 广告
  • 广告
  • 广告
广告
粤B2-20030274号   Copyright Big-Bit © 2019-2029 All Right Reserved 大比特资讯 版权所有     未经本网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影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