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催热混合动力车
2012-09-05 09:38:1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点击:1790
【哔哥哔特导读】酝酿两年之久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正式发布,随后,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密集的规划讲解和技术探讨会。政策规划完成之后,市场化瓶颈如何突围成为行业焦点。
摘要: 酝酿两年之久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正式发布,随后,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密集的规划讲解和技术探讨会。政策规划完成之后,市场化瓶颈如何突围成为行业焦点。
中外新能源落差加剧
酝酿两年之久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正式发布,随后,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密集的规划讲解和技术探讨会。政策规划完成之后,市场化瓶颈如何突围成为行业焦点。
在政策升温之时,最近发布的以新能源产业为重点的《2012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中却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保有量上,而且体现在技术、研发等各个领域。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政策只能起到促进与协调的辅助作用,最终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调研员吴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政催热混合动力
从新能源技术路线来看,《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同时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来看,上今年半年,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3167辆,其中,纯电动汽车3021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46辆;销售新能源汽车3525辆,其中,纯电动汽车344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81辆。
另外,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产销分别为3807辆和3905辆,替代燃料汽车产销分别为2.11万辆和2.17万辆。
明显的是,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被排挤在新能源汽车的行列之外,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局面,董扬表示,由于非插电车混合动力车型,对于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的要求,比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简单很多。所以,在短期内,非插电是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规模与发展速度,势必远远高于新能源汽车。
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力产品。
“由于在混合动力领域,国外企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推广上,都已经达到成熟水准,作为中国市场的战略规划,没有偏重这一领域也是自然。”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规划》显示,乘用车的燃料消耗节能标准,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
因此,在现阶段推行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是促进排放目标早入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
[#page#]
新能源技术差距拉大
《蓝皮书》指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与国际差距正在拉大。据悉,未来20~30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汽车具有领先优势的国家,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积极开发和应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汽车电动化技术,加快推进电动车产业化进程。
“3年的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企图‘弯道超车’到目前看到明显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向记者表示。
首先,差距主要体现在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在关键技术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告诉记者,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以传统汽车为基础,对动力技术进行电动化改进,因此在传统汽车领域的技术差距较大的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也存在“先天不足”。
关键技术的差距还体现在,混合动力汽车发展不均衡、产品技术全面落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总体上处于研发阶段。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于乘用车的研发。在燃料电池方面,我们与国外同时起步,但是,关键核心技术进展缓慢,在冷启动温度、成名、成本等关键指标上,燃料电池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此外,在产业化方面,我国电动车产业化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蓝皮书》称,与通用、日产的Volt和Leaf等量产车型相比,我国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缺少主力车型,产业化方面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
张进华告诉记者,2015年,燃料电车很有可能在国际上实现产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突破,显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这3年并没有实现快速发展。
冯飞表示,根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的排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与全球的差距正在拉大,国际排名已经从几年前的第三位,滑落到目前的第六位。
政策为辅市场为主
“政府推广只是新能源产业的第一步,如何形成市场化才是产业形成的关键考量标准。”张进华告诉记者。
然而形成产业化,首先要以有成熟的技术和成型作为基础,为了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形成“产业联盟”显然尤为重要。《蓝皮书》中显示,在电动车汽车研发、产业化、市场推广、标准制定中,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
“无论是在传统车型技术研发领域,还是在新能源领域,据我了解,自主品牌企业的研发投入都不少,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研发联盟,投资与技术研发都很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研发和发展已经很深入,2013年,大众的电动车将在中国市场正式上市,我们希望进入中国电动车创新与产业联盟,共同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电动车。”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张绥新告诉记者,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依旧是市场优势,应该充分利用。
虽然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还较慢,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瓶颈,但是业内人士对于新能源的未来依然看好。
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称,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占比将达到1%,达到这一数字之后,纯电动汽车才真正进入规模产业化阶段。以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维持微增的趋势计算,纯电动汽车销量将超过20万辆。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推动车载OBC技术革新,磁集成技术作为关键一环,会对线材企业提出哪些新要求?彼利奥的创新实践又能为行业带来哪些宝贵启示?
2024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器、光伏、储能等领域市场规模有多大?竞争态势如何?2025年又有多大发展期潜力?
全球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半导体技术研究的前沿和产业竞争的焦点。在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市场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内外厂商正在积极布局碳化硅业务,发展前景究竟如何?
“换电、家充、公共充电桩将三分天下”!宁德时代大力推动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补能市场格局生变。究竟哪些连接器能够脱颖而出,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
从几年前30/60kW到现在300/500的充电桩,在外观上却没多大的区别,这其中磁性元件体积的减小功不可没。磁集成技术的应用,又将为小型化带来哪些惊喜?在落地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2024年11月11日,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领军企业珠海英搏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搏尔”,SZ300681)与全球领先的城市空中交通(UAM)科技企业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Nasdaq: EH,简称“亿航智能”)在广州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