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研究最新成果 为体内医疗器件无线供电
2012-09-18 15:12:06 来源:日经BP社 点击:2912
【哔哥哔特导读】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潘淑欣(Ada Poon)等人,成功向植入人体内约5cm处的微小受电元件进行了无线供电。
摘要: 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潘淑欣(Ada Poon)等人,成功向植入人体内约5cm处的微小受电元件进行了无线供电。
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潘淑欣(Ada Poon)等人,成功向植入人体内约5cm处的微小受电元件进行了无线供电。
据介绍,此次成功以1.7GHz的高频率向人体皮下深达5cm处进行无线供电这一成果,打破了原有常识。这一成果为向心脏起搏器、吞服型消化系统摄像头、人造内耳,以及送入血管内的无线导管等微小医疗器件无线供电开辟了道路。介绍该技术详情的论文已刊登在学术杂志《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混合传输
此次,潘淑欣的研究小组通过组合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波两种方式的能量传输效果,成功地向位于体内5cm的直径约0.8mm的受电元件输送了50μW的电力。最近推出的起搏器以8μW工作,因此50μW的电力足够使用。
如果只向体内5cm的位置输送电力,那么使用更低的频率和更大的送受电天线即可。但较大的天线难以植入人体内,不实用。为此,潘淑欣的研究小组将包括天线在内的受电元件的尺寸控制了在直径0.8mm以下,并同时找到了使电力传输效率最大化的频率,发现在1.7GHz频率电力传输量最大。
据潘淑欣介绍,此次技术的另一特点是电力传送效率几乎不依赖于天线的方向。由于心脏等器官处于始终跳动状态,因此电力传送效率会随着天线的方向大幅增减的技术无法实用。潘淑欣等人通过改进送电天线的形状,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通过这一设计还提高了送电天线的指向性,能够防止供电元件周边的体内组织在电磁场及电磁波作用下受到多余的热量。
潘淑欣在2012年2月举行的半导体学会“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ISSCC)2012”上发表了设想用于血管内、可采用无线供电的传感器元件(演讲序号:23.2)。此次发表的技术是进一步提高该元件的无线供电技术获得的结果。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中频炉、感应电炉等电磁感应加热设备中常用到平波电抗器,主要是平波电抗器能够起到滤波,减少中频电炉对电网的干扰,抑制短路电流等。下边从平波电抗器性能,设备主要参数等方面介绍平波电抗器。
电感线圈是电子产品中常用的元器件之一,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工作的。特性是“通低频,阻高频”,与电容器恰恰相反。
中频炉的感应器中的感应线圈加热遵循于哪几个电磁感应效应。再者从功能作用,感应线圈直径尺寸,感应线圈的冷却水等方面介绍了中频炉的感应器种的感应线圈。
本文主要介绍了无线充电的四种方式和工作原理,四种方式分别是: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电场耦合无线充电、磁共振无线充电和无线电波充电。
本文主要介绍了零序电流互感器与一般电流互感器的不同,零序电流互感器是一种线路常见故障的电流监视器,一般只有一个铁芯和二次绕组,这两个电流互感器都是按照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只是它们的运行状态不同而已。
来自日本的科学家报道了螺旋自旋磁体中的新兴电磁感应,基于量子力学的方法可以克服了电感器微型化的问题。同期,Nature以“电感器进入量子力学世界“为题对该工作进行了点评!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