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低速电动汽车身份惹争议 企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标准
您的位置 资讯中心 > 产业新闻 > 正文

低速电动汽车身份惹争议 企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标准

2012-12-06 11:12:57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点击:1819

摘要:  “在我看来,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这就是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直接实现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如果电动汽车要普及推广,还是需要从低速做起。”新能源汽车专家周鹤良在中国新能源电动车高峰论坛上表示,现阶段,低速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现实的需要和合理性,有关部门应给低速电动汽车松松绑。

关键字:  低速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政策

“在我看来,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这就是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直接实现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如果电动汽车要普及推广,还是需要从低速做起。”新能源汽车专家周鹤良在中国新能源电动车高峰论坛上表示,现阶段,低速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现实的需要和合理性,有关部门应给低速电动汽车松松绑。

不仅周鹤良一位专家要求给低速电动汽车松绑。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被称为“亚洲电动汽车之父”的陈清泉对发展低速电动汽车给予了肯定。他说:“我们既要研发满足替代传统产品的高端产品,也要发展低端产品——低速电动汽车,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国家应该认识到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可能会从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汽车、电动货车做到电动坦克。”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祚庥向业界呼吁。

低速电动汽车身份惹争议

目前,业界对于是否要发展低速电动汽车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电动汽车企业可以采取先低速后高速的路线,即进入发展技术要求低、进入门槛低、同时没有技术壁垒的市场,尽快将企业做大做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低速电动汽车安全性差、技术含量低、整车性能不高,不应鼓励其发展。

与现有的高端高价电动汽车在高额补贴下仍无法推广普及的市场困境截然不同的是,目前在山东、江苏和湖南等一些省份的二三级城市和城乡结合部,低速电动车逆势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开始产业化生产。

“目前低速电动车并不在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鼓励范围之列,不过主管部门也并没有明令禁止发展低速电动汽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动汽车业内人士说,由工信部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低速电动车的调研分析工作已接近尾声,其中包括低速电动车的产品开发、检测以及成本分析。

事实上,有专家认为,对于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应当坚持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理念,先易后难,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一步完全到位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但放低一点就很可能跨过障碍。政府应牵头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企业也要拿出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搞好产业布局和运营布局,完善商业模式特别是售后服务、充电网络,必要的时候可以划出一定区域进行试点。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仍未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有专家分析认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消费者担心电动汽车外出充电难;二是安全问题,多起电动汽车自燃、爆炸的新闻让不少人开始质疑其安全性;第三就是价格问题,电池成本过高直接导致了电动汽车在走向市场化过程中困难重重。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有专家给出了一剂“药方”:先发展低速电动汽车,后发展高速  电动汽车,从农村、郊区逐步推广到城市。国家在做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政策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弯道超车。电动汽车可以说是一个初生的婴儿,非要让一个初生的婴儿生下来就会跑,不但会跑还要能拿到世界冠军,这怎么可能做到。

在没有任何产业扶持和补贴条件之下,低速电动汽车行业的异军突起完全是市场导向的结果。这其实和1998年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历程十分相似,我们相信,中国的低速电动汽车发展将创出一个新的爆发点。

车企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标准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虽然十分迅猛,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目前市场上纯电动汽车市场比较低迷,小型纯电动汽车(或称“低速电动车”)虽然销售火爆,却面临“身份”尴尬,游走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边缘,电动汽车产业亟待走出“迷局”。

没有进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名录,也就意味着没有“户口”,一些低速电动汽车厂商的产品依然只能以“黑户”身份尴尬的进入市场。来自河北一家低速电动车的负责人曾无奈地说,他们厂的资质是低速观  光电动车,生产出的低速电动车根本拿不到国家批准的“准生证”,更谈不上对一些安全性能的检测,检测机构也不会对这些车辆进行检测。目前各生产企业都在按自己的标准进行生产,车辆性能参差不齐,行业匹配能力较差。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专家认为,发展纯电动汽车,要逐渐由低速到高速发展,低速电动车不可能一出现就很完善,需要逐步探索,逐渐提高,但不能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

目前,由于标准的不完善、管理办法的不明确,低速电动车处于“灰色地带”。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呼吁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政策,为低速电动汽车提供准入门槛和标准。时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低速电动车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目前,具备条件的汽车企业在没有得到国家允许的条件下不敢进入这一领域。一些没有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在尝试组装,主要是看到市场的需求,低速电动车也有一定利润。

对于小型纯电动汽车不能挂牌上路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应当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据估算,我国小型纯电动汽车潜在市  场超过9000万辆,仅山东就超过100万辆。

如果国家允许低速电动汽车挂牌,将会创造一个十分巨大的低速电动汽车市场,迅速培育起一个规模宏大的新兴产业。

“不能挂牌说明它(小型纯电动汽车)的性能指标有些方面达不到国家要求,我觉得政府应当有一些积极引导,对一些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大型企业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山东大学电动汽车专家崔纳新表示。

“发展低速电动车有三大好处:一是能推动电动车的市场化。二是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让人们大胆使用电动汽车。三是能培育电动汽车零部件行业。”低速电动企业负责人罗列出发展低速电动汽车的好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电动汽车的发展应该从低端开始,逐步升级到中端,再向高端跨越。

事实上,低速电动汽车非常受老百姓欢迎,低速电动汽车的销量在逐年上升。在二三线城市的大街上经常看到这种车,一些用户对这个车的评价非常高。对于这种车里面没有空调的问题,一些用户表示,他们实际上就是把低速电动汽车替代了自行车,使用成本也非常低,100千米10块钱,燃油则需要60、70块钱。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延展
低速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 政策
  • 野蛮生长的低速车频遭阻击 电机企业何去何从

    野蛮生长的低速车频遭阻击 电机企业何去何从

    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低速电动汽车全年销量达60多万辆,2016年低速电动车年产量超过百万辆,年增速在50%以上。虽然没有得到政策的支持,但低速电动车完全依靠市场的需要发展起来,且发展的如火如荼。然而,今年低速车的发展,遇上了不小的危机。驱动电机作为低速电动车的关键部件,将何去何从?

  • 低速电动车即将“转正”   电机行业迎来千亿新市场

    低速电动车即将“转正” 电机行业迎来千亿新市场

    近日,《四轮低速电动车技术条件》标准工作组筹建及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低速电动汽车技术制定的基本原则。这被业内解读为低速电动汽车“转正”的前奏。

  • 大比特商务网汽车电子行业要闻回顾(1.12-1.16)

    大比特商务网汽车电子行业要闻回顾(1.12-1.16)

    在三、四线城乡市场,低速电动车一直受到热捧,但至今仍未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在今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届高端论坛上,引起与会专家、学者及生产企业代表们的热议和共鸣。专家表示,低速电动汽车在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均已得到政府和市场认可。

  • 低速电动汽车成“三无”产品

    低速电动汽车成“三无”产品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乡镇和城乡接合带,驰骋着一种看起来像电动车,又像微型小轿车,售价在3万元左右,一次充电可行驶约100公里左右的低速电动车。而这种车目前却是既无新能源汽车合法身份,又无政策支持,无法律认可的“三无”产品。

  • 电动汽车发展应多元化 不能局限于大型化高速化

    电动汽车发展应多元化 不能局限于大型化高速化

    近日,有消息称,有关方面欲将低速电动汽车改名为“短途纯电动乘用车”,从而获得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不过,有车企负责人表示,目前低速电动汽车技术、安全方面保障不够,恐难推广。

  •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突破离不开政策支持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突破离不开政策支持

    近日,有业内人士向本报独家爆料称:“由工信部、科技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短途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摸底检测分析项目’调研工作已接近尾声。该项工作的结论之一是欲将低速电动汽车改名为‘短途纯电动乘用车’,进而获得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对于此次调研,有车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担忧,低速电动汽车就是“散、乱、差”的代名词,一旦获得生产资质,或许会给行业造成错误的信号,那就是“国

微信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制造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哔哥哔特商务网”或者“big-bit”,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哔哥哔特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

  • 最新评论
  • 广告
  • 广告
  • 广告
广告
粤B2-20030274号   Copyright Big-Bit © 2019-2029 All Right Reserved 大比特资讯 版权所有     未经本网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影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