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螺旋线圈结构特性分析与优化
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电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千家万户。然而,传统的“有线”传输方式由于系统老化等问题,常会出现接触不良、漏电等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此,无线能量传输(WPT)技术应运而生,其旨在解决“有线”传输存在的诸多不足。WPT系统不与导体直接接触,不仅有助于延长系统寿命,还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作为WPT技术的核心,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的磁耦合结构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T.BOYS团队在此线圈绕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完成了CP单极线圈、DD和DDQ双极线圈的磁耦合结构设计优化。同时,CHRIS MI教授也提出了LCC-LCC复合谐振拓扑磁耦合结构的集成方案设计。目前,磁耦合结构的线圈绕组设计方案大多聚焦于偏移性能、体积和成本的外部结构设计,而关于内部线圈绕组方案及其损耗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磁耦合结构的设计,采用kQ作为系统的综合评价标准,其中k代表耦合线圈系数,Q代表耦合线圈系统的品质因数。这一线圈绕组标准表明,在耦合线圈系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的品质因数Q将对耦合线圈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最常用的S-S谐振补偿结构的Q为:
其中,ω表示系统的工作角频率;L代表线圈的自感;R代表线圈的总损耗电阻(直流电阻、交流电阻和铁芯损耗)。
针对电感品质因数Q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闭合磁耦合结构的损耗以及Q值的优化。在无线充电磁耦合结构半开式磁路的Q值研究领域,福州大学的陈为教授做出了重要贡献,初步完成了基于PCB绕组的优化工作。
平面螺旋线圈(PSC)因其结构简单、耦合线圈系数高的优点,在消费级领域以及电动汽车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针对该结构,首先进行了线圈绕组损耗和磁芯损耗的相关理论分析,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线圈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方法,具体对线圈绕组宽度和节距这两个维度进行了优化。最后,对所提出的线圈结构进行了相关测试,以验证所提出方案的合理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同质化率超过90%?磁性元件行业到底有多卷
2025.04.09-14:16 ● -
10万平米,1700+展商,15场同期活动.....今年4月,来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共享科技盛宴!
2025.04.09-10:33 ● -
揭秘!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丨展位图及展商名单公布!
2025.04.08-18:02 ● -
五月宁波照明展即将召开,抢先预登记尊享多重礼遇
2025.04.08-17:08 ● -
聚焦智能控制、AI与电源创新,第21届顺德家电研讨会报名正式启动!
2025.04.08-09:47 ● -
深缆协圆满召开人形机器人线缆标准启动会!
2025.04.03-19:46 ● -
立即报名!主办方联动开启观众邀约,5月相聚重庆!
2025.04.07-09:57 ● -
四大亮点告诉你为何一定要来2025磁性元件峰会
2025.04.03-16:41 ● -
超级e平台发布,对磁元件提出什么新挑战?
2025.04.02-16:50 ● -
关于广东省磁性元器件行业协会举办磁性元器件新能源领域应用及设计培训班通知
2025.04.02-15:18 ●
评论
- 暂无评论